大疫下的人文反思
Humanistic Reflections on the Pandemic
本書分為五篇。第一篇以「疫情下的臺灣社會」為主題,包含七個章節,藉由林文源介紹「記疫」構想、蒐集社會紀錄之行動及成果推廣,為本書(亦象徵本計畫)開啟序幕,接續則從傳播、教育、經濟、政治等跨專業觀點,探討疫情間臺灣民眾對於各種資訊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包括假新聞、資訊
蔡甫昌 主編
推薦序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 邱泰源部長
過去幾年,COVID-19疫情帶給全球前所未見的衝擊,重創各國的民生與經濟,並奪走全球超過一千七百萬條人命。然而,台灣自2019年底疫情爆發之初,即迅速採取一系列嚴格的防疫措施,包括邊境管制、社交距離、口罩生產與配給、大規模檢測與追蹤系統、資訊公開透明、全民衛生教育、疫苗採購與施打、最終能由「清零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這些措施不僅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的社區傳播,保護了民眾的生命與安全,也實現了國家對於國民健康的承諾以及對於生命的尊重。作為衛生福利部部長,我深深以台灣公私協力的成功防疫為榮,這除了依賴政府各部門執行即時有效、與不間斷滾動調整的應變措施,更要歸功於我國醫療體系之全體醫療人員,不眠不休堅守崗位所展現的醫療韌性與無私奉獻精神,更倚賴全體國民有高度的公民素養與配合國家的防疫政策。
今日欣見《大疫下的人文反思》一書之出版,本書乃源於國科會人文司所啟動之跨領域研究計畫,透過邀集人文社會與醫學各領域的學者專家,針對這些年台灣的防疫經驗與社會衝擊進行回顧與分析,並從社會、法律、人權、醫學人文、教育、政策等多元而全面的視角,來進行剖析檢討與提出改進之道,十分難能可貴。本書的主編蔡甫昌教授,是我在台大醫院共事多年的優秀同事,更是醫學倫理領域之研究與教育的深耕者;他受邀在衛生福利部多個專家委員會中提供專業建言,對於提升我國的醫療品質與醫學倫理貢獻良多。在他與研究團隊共同不懈的努力下,使得本書能夠呈現在讀者之面前,提供深刻的分析與前瞻性的洞見,十分值得推薦!相信本書的出版,將有助於我國防疫政策的回顧與展望,更能為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提供寶貴的經驗。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創造疫後更健康與和諧的社會。
推薦序
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衛生福利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專家諮詢會召集人 張上淳教授
2003年台灣經歷了SARS疫情的嚴峻考驗,雖然僅有346名確診病例,其中37人不幸去世,然而對臺灣社會卻帶來極大之衝擊。由於臺灣並非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員,在國際上孤立無援、必須孤軍奮戰。然而,這段艱難的經歷促使我們進行了許多防疫改革與基礎建設的提升。因此,當2019年底COVID-19來襲時,臺灣能夠迅速且有效地防堵疫情,並在四年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防疫成果。此次疫戰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場醫學及公共衛生的危機,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文與社會挑戰。
本書《大疫下的人文反思》深入探討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社會的多面向衝擊。第一篇「疫情下的臺灣社會」描繪了疫情期間臺灣社會的變遷與挑戰。第二篇「法制及人權」則探討在防疫措施下,如何平衡公共安全與個人權利。第三篇「醫學人文」強調醫療工作者在疫情中的人文關懷與倫理挑戰。第四篇「政策及教育」分析政府政策的制定與教育體系的應對措施。第五篇「本國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則介紹本土疫苗研發所遭遇的挑戰及成果。本書內容豐富而多元,從人文社會、法制倫理、政策教育等各個面向提供了對四年新冠疫情的深刻反省與檢討,對於國內外的讀者都具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主編蔡甫昌教授,投身研究醫學倫理學將近30年,赴英進修完成博士學位後即返國於臺大醫院與臺大醫學院服務。在我擔任臺大醫學系主任、臺大醫學院院長及衛生署副署長期間,即屢屢委託蔡教授主持系內、院內、國內學術團體有關醫學倫理之教學、服務、研究任務,並擔任我國中央衛生主管機關相關專家委員會之委員,提供政策建言。蔡教授在醫學倫理之學術研究領域卓然有成、著作甚多,其研究主題亦隨時代脈動不斷更新精進。此次新冠疫情來襲,我奉邀擔任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即邀請蔡教授加入諮詢小組擔任委員,提供醫學倫理與人文社會面向的建言。
《大疫下的人文反思》是一本匯集了我國人文社會醫學等多專業領域學者在疫情衝擊下的深刻反省與研究成果的專書,非常值得讀者閱讀。相信本書能夠為大家提供寶貴的知識與啟示,激發讀者對於社會的關懷與責任感,並促使我們在未來面對再次的新興傳染病流行或類似的挑戰時,能有更好的整備,胸有成竹的從容應對。
推薦序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 王必勝指揮官
從2020年初開始,台灣跟全球一起面對COVID-19這個新興的傳染性疾病。COVID-19不但傳播廣且有一定的致死率及重症率,更麻煩的是疫情持續了非常久的時間,所以它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改變,當然也包含了我們台灣。台灣從2003年的SARS疫情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也在之後的這些年做了很多相關的整備,因此讓我們在疫情初期有快速的反應和作為,阻擋了病毒的入侵。其後在政府、疫情指揮中心及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相較世界其他國家有更好的整體防疫表現。然而在整個防疫過程中,我們仍然遭遇了許多阻礙與困難,同時也在挫折中有了新的學習。疫後我們能做的是有系統的檢討和研究,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承下去,同時也要針對不足之處做改善,讓我們在未來再面對新興的疫病時能有更充分的準備。
2020年1月20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面對嚴峻的情勢,大家都期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可以有效的控制疫情,因此勢必要實施許多防控的措施。然而有些防控措施的確面臨與法制、人權之間權衡輕重的問題。台灣是法治國家,政府必須依法行政。疫情期間的防疫作為主要是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為基礎。但在實務上,我們遇到很多緊急及特殊的狀況,會顯出上述法規不完備或不清楚之處,不但讓民眾產生疑義,更造成執行任務的阻礙。當然,在面對如此嚴重的新興傳染病下,這樣的狀況是難免的,但疫後我們應該好好檢討整個疫情中的防疫作為適法性及民眾權益相關的問題,並在未來修訂相關法律,讓法規與時俱進更加完備。
在疫情之中,第一線的醫療人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責任。面對百年大疫,他們承擔高風險並貢獻心力完成使命,令人敬佩。值得一提的是,在SARS疫情之後,疾病管制署執行了防疫醫師的培訓計畫,讓這些防疫醫師具備了關於流行病學及疾病控管的知識與能力。在這次疫情之中我們就看到了這項培訓計畫重要的成果,在防疫醫師們的專業和努力之下,指揮中心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去執行防疫的各項作為。未來如何營造良好的執業環境以留任他們,並吸引及培育更多的防疫人才,是政府必需要用心去處理的問題。另外,在艱辛的防疫之中,大家都看到第一線醫事人員的辛苦並被他們深深的感動,同時也了解到他們的重要性。在疫情過後,我們更應該致力於改善醫事人員的執業環境並提升待遇福利,讓這些專業人員能穩定發揮專長,同時也在未來再面臨疫情之時,可以做為國人最堅實的後盾。
即使臺灣有著充足的防疫經驗,但是在針對疫情的醫療技術研發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努力的。疫苗和治療藥物是防疫最重要的武器,但在疫情初期或疫情嚴峻的時候往往是大家都缺乏且很難搶購的到。因此各國莫不希望能夠自行研發生產,不要受制於人。但事實證明這真是談何容易,除了要有高科技的水平,還要有人才的培養、廠商的投入及政府的積極配合協助,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台灣在這方面是有這樣的基礎和實力,但需要大家有這樣的認知和支持,多點自信少點干擾,讓這個領域能持續發展創新,才有可能在緊要關頭發揮作用。
在這場世界性的百年大疫中,社會的各種層面都受到廣泛的影響。本書的主編蔡甫昌教授是我多年的好友,也在疫情中與我們有很多的合作和交流。正因為有實際的參與,所以在編纂此書時,不論是章節的安排、內容的深入或專家的邀請,都非常到位。透過本書完整且獨到的解析,讓我們可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這兩年多的疫情產生的問題,並反思其中對國家社會的意涵,從而去尋求改善之道。希望我們能夠再次從中學習,也能在共同的困境之中,可以互相同理與諒解,一起度過每次艱難的時刻,迎接各種挑戰。天佑台灣!
推薦序
中央研究院 廖俊智院長
「這是個黑暗的時代,也是個光明的時代;這是個染疫的時代,也是個復原的時代……」 這是我改寫過的狄更斯名句。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當時正值農曆春節連假期間,我緊急邀集院內近20位專家開會,商討對抗新冠病毒的策略。兩週後,中研院率領國內15個學研單位,籌組「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以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的精神,希望加速推動病毒相關研究。其中亦包含「社會倫理與法律平台」,探討疫情對政經社文及法制的衝擊與因應之道。緊接著,中研院在3月初成功製造辨識新冠病毒(SARS-CoV-2)的檢測抗體,亦不吝與各國分享臺灣的防疫研發經驗。
回顧當時的科學討論與決策,疫情當下各項工作千頭萬緒,也時常面臨兩難局面。例如,在資源有限及時間壓力下,究竟要先開發疫苗還是藥物?快篩試劑是否重要?當發生群聚感染,是要保護個資,或是要善盡告知義務?此外,法令規定眾多不易為民眾所知,如中研院及其他學研單位雖擁有PCR儀器,惟依法規限制無法提供檢測服務等。此類兩難困境需要在未來的防疫政策中加以權衡。隨著疫情蔓延,社會上也出現不少快速傳播的不實傳言和惡意製造的假訊息,需要明確分辨與清楚解釋,並立即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給予民眾正確的防疫知識。因此除了加速新冠病毒研究外,中研院也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轉譯科學知識,積極與民眾溝通。2020年4月,推出科普動畫影片,讓民眾瞭解COVID-19病毒及感染症狀、檢測、洗手方式及社交距離等知識。此外,也不斷以社群科普貼文,讓民眾瞭解疫情的發展,安定每一個人焦慮的心。我一直相信,在疫情挑戰人類知識邊界時,戰勝恐懼的最好方法是獲取知識――了解病毒傳播、致病、演化的緣由,並透過疫情來重新省思人、社會、國家及環境的互動關係。
本院人文社會學者亦善盡社會關鍵責任,由近史所特聘研究員康豹號召院內多位學者,在短短幾個月間內從歷史、人權、法治、社會、宗教等不同層面切入撰寫科普文章,公開在主題網站上,並集結成《研下知疫:COVID-19的人文社會省思》一書,於2021年7月出版。科技部人文司(現國科會人文處)也推動相關計畫,由臺大醫學院蔡甫昌教授擔任總主持人,從知識平臺、法律倫理、社會經濟、公共衛生、風險溝通及防疫策略、文化想像、公民科技與抗疫策略、醫護心理衛生等面向,建構學理依據並提供政策建議,並策劃各種不同類型活動,以深化各界對疫情與社會的理解。相關計畫最後將國內40多位學者專家的研究論著彙集成本書:《大疫下的人文反思》,展現人社學者對疫情社會衝擊的學科關懷與研究成果。
疫情中深刻的經歷值得大家回顧、省思。《大疫之下的人文反思》一書匯集學者專家對疫情社會影響的人文關懷與省思,分成「疫情下的臺灣社會」、「法制與人權」、「醫學人文」、「政策與教育」以及「新冠疫苗研發與緊急使用」五章,為後疫情社會不可或缺的人文專書。
在這復原的年代,讓我們從人文反思開始吧!
多元面向的防疫思考
台大醫學院 倪衍玄院長
我自己在2019年8月上任台大醫學院院長,剛開始的半年,還在熟悉院內的事物,同時也努力推展國際交流,2020年2月我前往日本千葉大學訪問,一回國就知道日本郵輪上爆發了大流行,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全世界遭受前所未有的疫情挑戰,人類歷史也隨之改變。
COVID-19的肆虐之下,所有的既定人類秩序都被重新設定,而且幾乎是無遠弗屆遍及每一個角落及每一件事物。我們當時當然也成立了防疫科學中心,我們的優勢是台大是一個最完整也最優秀的綜合大學,各方面人才濟濟,所以成立防疫科學中心之際,我們就充分利用這個優勢,除了臨床與基礎的醫學人才之外,集結了電機資訊、化學、地理、獸醫、生技開發、經濟法律、公衛人文、國際交流各方面的師長一起來打防疫這場大戰。
本書的主編蔡甫昌教授正是當時我們團隊重要的成員,專司負責倫理與教育的部份,他把當時結合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集結成冊,加以編纂成為這本大作:「大疫下的人文反思」,並邀請我為之作序,我深感榮幸。細讀之後,發現這樣的一本書非常的重要,在過去幾年COVID-19這樣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情況之下,醫師或者醫療人員所能夠做的其實只是對抗疫情的一部分而已,我們醫療人員或許可以發明疫苗與藥物,可以努力治療病人,但是如何把這些疫苗跟藥物提供給社會大眾,如何讓社會大眾相信這些預防與治療的策略,這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社會、政治、倫理、法律、人權、教育等等的人文相關的問題,其背後的哲學思考非常的重要。政府的決策基本上是基於專家的專業判斷以及社會大眾的意見來決定,而這裡所謂的眾人的意見其實是很需要人文的省思。世界各國對抗疫情的政策也不盡相同,而形成這些政策的過程常常與各國國民的人文素養習習相關。
蔡教授主編的這本書集結了台灣各大院校的重要教授的大作,把疫情下的台灣社會從不同角度來反省在COVID-19當中的種種作為,包括民眾風險的認知跟防疫態度的轉變,資訊的傳播,醫護人員的處境跟保障,再回到非常熱門的疫苗的研發跟緊急使用如何授權。呈現從人文的角度來思考這些重要題目,如果又有下一波的疫情產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感謝蔡教授與所有作者提供這些反思必然是我們最重要的參考。
期待後疫情時代的健康文藝復興
台大醫院 吳明賢院長
被稱為百年一疫的新冠肺炎(COVID-19),絕非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的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n)。進入二十一世紀,2003年有SARS,2009年有H1N1,2016年有Ebola,疫情雖不若COVID-19嚴重且持久,但對政治、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也相當可觀,而從人類歷史上,眾多瘟疫的發生,第一個也是唯一被消滅的案例是天花。天花危害了人類三千多年,直到1980年5月,WHO宣布天花被徹底消滅。天花消滅的三大要素,包括(1)接種天花疫苗非常有效;(2)天花感染能夠容易識別和及時發現,以便制定及時有效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3)天花病毒沒有作為中間宿主的動物媒介,不會出現動物向人類傳播,導致疫情反覆的情況。這三要件COVID-19皆不具備,因此雖然仍在肆虐,但是因重症個案較初期的流行少,所以全世界皆不約而同解封,進入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世代,這不是「躺平」,只說明現實根本無法根除。
疫情固然為人類社會帶來危機,但未嘗不是轉機。以中世紀黑死病而言,當時歐洲是處於封閉及思想落後的狀況,自聖奧古斯丁以後的七、八百年未出現過一個思想家,醫療工作全由神職人員負責,美其名為學院式醫療,實則是毫無科學根據的「玄學」。在社會結構上則是一大批農奴服務封建貴族地主,貧富懸殊,但黑死病短短幾年便使歐洲少了1/3的人口。黑死病促成的社會變革有二,其一是思想轉變,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這資產階級的解放運動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其二是科學革命,重視科學精神及實驗,走上科學求真之路。
疫情是一面照妖鏡,照出政府的無能、人民的無知,政客的自私及國際社會的矛盾,纖毫畢現。但是每個發生都是一份照見,疫情也是改善的契機。由蔡甫昌教授主編的「大疫下的人文反思」,集結了醫學、倫理、法律、社會等專家,就疫情下的台灣社會,法制與人權、醫學人文、政策與教育及新冠疫苗研發與緊急使用,作完整的反思與探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敬畏是對疫情最起碼的態度,面對疫情,不重視和僥倖是另一種疫情,而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漫,跟病毒鬥爭的唯一方式只有誠實面對,虛心檢討。公眾健康高於一切,而健康不只是醫療而已,黑格爾說:我們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是我們從沒有從歷史中得到教訓。希望人類不要重蹈覆轍,期待疫後時代的健康文藝復興能真正到來!
主編序
台大醫學院 蔡甫昌教授
2020 年3 月11 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達到全球大流行,接下來一年裡,世界各國紛紛受疫情重創,但與2003 年SARS 一樣,臺灣始終被WHO 排除在全球防疫體系之外;然而,不一樣的是,臺灣這次得以搶得防疫先機,包括第一時間對中國邊境嚴格管制、倚重經歷SARS 戰役的專家經驗、嚴格執行疫調與隔離、結合數位科技、致力澄清錯誤訊息、口罩產能及分配的策略成功,加上社會大眾的齊心配合,躍然為國際上的防疫模範生。2021 年5 月,在病毒快速變異與無可避免的人群流動下,臺灣終究進入社區傳播階段,此波疫情遠超出當年SARS 的規模,首當其衝的政策挑戰是清零與共存的難題,其他包括疫苗與篩檢、醫療資源分配、公眾信任等,為臺灣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2023 年5 月,終於迎來COVID-19 全球大流行的尾聲;然而,病毒並未消失,疫病帶來的影響亦持續著,如何於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模中自處,強化對未來新興傳染病的準備,成為涉及公衛、醫療、經濟、政治、倫理、法律、社會及文化等多領域的複雜議題。
臺灣在經歷SARS 之後,除了於國家與機構層次發展緊急應變體系,推動醫療制度改革外,教育部、臺大醫學院、臺大社會科學院、衛生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更進一步邀集各界專家,辦理「疫病與社會:臺灣經歷SARS 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研討會與出版專書,為當時的臺灣社會提供深厚的人文社會關懷與反思能量。有鑒於此,於此次新冠疫情之初,昔科技部人文司林明仁司長邀請筆者擔任計畫主持人,合作規劃辦理跨領域的人文社會科學之整合性研究,期望不僅可帶來如同當年SARS 後之跨領域激盪,且能對於疫病與社會之間,有更全面與深入探討。第一階段計畫「新冠肺炎影響人文社會反思與治理(2020.6~2021.5)」邀集林文源、李建良、劉錦添、詹長權、周桂田各界權威學者擔任共同主持人,聚焦臺灣防疫成功經驗、國內外社會環境發展比較、與對既有社會現象之省思,發展與集結適合社會大眾參考之資訊,並建置人文社會知識平台。在階段性任務趨於完成,此計畫邁入第二階段「臺灣面對全球新冠肺炎防疫與治理之人文社會反思(2021.10~2024.1)」,為納入更多元人文社會觀點以幫助臺灣社會從破口危機邁向蛻變之轉機,此階段由李建良、劉錦添、馮品佳、林子倫、楊培珊與筆者共同執行,以期對疫情後的新時代有更全面的省思及預備。計畫發展至今已積累豐碩之成果,筆者於是向曾參與此計畫之各界賢達邀稿,以將成果集結成冊,使此人文社會省思與關懷之正能量得以發揮地更廣與更長遠。
本書分為五篇。第一篇以「疫情下的臺灣社會」為主題,包含七個章節,藉由林文源介紹「記疫」構想、蒐集社會紀錄之行動及成果推廣,為本書(亦象徵本計畫)開啟序幕,接續則從傳播、教育、經濟、政治等跨專業觀點,探討疫情間臺灣民眾對於各種資訊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包括假新聞、資訊疫情(infodemic)、陰謀論、數位健康及媒體素養等議題。第二篇以「法制及人權」為主軸,包含四個章節,探討包括隔離政策引發之人身自由限制、醫護人員防護及醫療暴力防治、傳染病防治法制及指揮中心組織定位功能等議題。第三篇收錄數篇「醫學人文」文獻,包括從藝術創作、情緒與主觀規範、女性主義、與社會關懷等不同觀點,對疫情下的社會活動進行探討。第四篇以「政策及教育」為核心,包括面對疫情之風險治理新面貌、臺灣口罩政策之成功經驗、長照機構因應疫情之韌性及策略、新冠疫情對我國醫學教育及公衛教育之影響。第五篇則收錄數篇本國新冠肺炎疫苗研發與緊急使用相關之討論。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家社會帶來之影響更勝當年SARS,因此更有必要齊聚各領域之人文社會研究者廣泛地進行深入觀察、記錄分析、與提出省思,以協助社會整體的長期復原,並後續發展出對應之制度及教育改革。傳染病大流行對國家社會而言如同戰役,本書則為戰事平息後,從人文社會觀點提出之深刻反省,期許能為臺灣面對未來疫情之全面預備及制度革新紮下基礎,讓世界得以看見臺灣穩健之抗疫量能!
目 錄
第一章 疫情下的臺灣社會
1. 「記疫」的公共論述與其在地認識論∕林文源
2. 當科學知識遇上意識形態? 民眾對於COVID-19疫情訊息的態度與認知∕黃俊儒、羅尹悅
3. 臺灣民眾在新冠疫情下的風險認知與防疫態度之轉變∕劉錦添、劉錦龍、游子慧
4. 當資訊與疫情共同蔓延:資訊疫情的傳播過程與防治∕蕭蘋、譚躍
5. 社會疏離集體恐慌與防疫政策:一個行為與心理學的考察∕童涵浦、黃從仁
6. 病毒是生化武器?臺灣政治地景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陰謀論∕童涵浦
7. 新冠肺炎疫情中臺灣民眾的新媒體素養現況∕王馨儀、周倩、周慧蓮
第二章 法制與人權
8. COVID-19疫情中的人身自由:從居家檢疫反思提審制度∕李建良
9. COVID-19大流行病下醫護人員處境及保障∕李崇菱、楊雨璇
10. COVID-19傳染病防治法制及修法展望∕林詠青
11. 認真對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之組織定位及其功能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13號判決評析∕陳陽升
第三章 醫學人文
12. Visual imagination and narrativization of COVID-19: the case of Sonny Liew∕馮品佳
13.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motions and informational subjective norms on individuals’ COVID-19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Taiwan∕李秀珠、陳德玲
14. Love of Empire by Dissociations∕林建廷
15. 疫病之年的人文思考∕郭欣茹
第四章 政策與教育
16. 驅動新冠肺炎風險治理2.0∕周桂田
17. COVID-19疫情時代的網路公民科技:從口罩地圖談起∕林子倫、蔡甫昌
18. 臺灣口罩主義對抗武漢肺炎戰記∕蔡甫昌、周昱辰
19. 臺灣老人長照機構因應COVID-19的韌性與策略∕楊培珊
20. 新冠肺炎COVID-19中之臺灣醫學教育現場∕葉惠敏
21. 後疫情時代我國公共衛生教育的反思與建議∕李銘杰
第五章 新冠疫苗研發與緊急使用
22. 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之反思∕蔡甫昌
23. 新冠肺炎疫苗緊急使用授權之政策與法規∕廖雯娸、黃玫甄、林意筑、吳明美、祁若鳳、林建良、陳惠芳、吳秀梅
24. 疫苗的臨床療效指標與免疫橋接在疫苗研發的角色∕徐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