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在台灣-台灣醫學會百年見證(第二版)

TWD$250
- +

作者簡介

謝博生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東京醫科大學醫學博士。歷任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醫學系主任、醫學院教務分處主任、附設醫院副院長、醫學院院長。現任國立台灣大學雲林分部籌備召集人、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審議委員會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主要著作有學術論文百餘篇及「醫療概論」、「一般醫學教育」、「醫學人文教育」、「醫療與社會」、「現代醫學在台灣」等專書,另編著「一般醫學」(全五卷)。

 

目錄

第一章 現代醫學的發軔

  一、科學醫學的源流
  二、啟蒙運動的貢獻
  三、科學醫學的肇始
  四、早期台灣的醫療

第二章 台灣醫學會

  一、學會成立的時代背景
  二、日治時期的台灣醫學會
  三、光復後的台灣醫學會
  四、台灣醫學會雜誌

第三章 醫學教育

  一、醫學教育的變遷
  二、日治時期的醫學教育
  三、光復後的醫學教育
  四、畢業後訓練
  五、醫師繼續教育
  六、其他醫事人員培育

第四章 醫學研究

  一、生物醫學的創新
  二、日治時期的醫學研究
  三、光復後的醫學研究
  四、本土醫學研究的拓荒與傳承

第五章 醫業執行

  一、醫院
  二、基層醫療
  三、專科醫療
  四、醫療給付
  五、醫病關係

第六章 公共衛生

  一、疾病防治
  二、環境衛生
  三、醫療保健7
  四、健康促進

第七章 迎接新挑戰

  一、公共衛生
  二、醫業執行
  三、醫學研究
  四、醫學教育
  五、台灣醫學會

附錄  台灣醫學會暨台灣醫學發展重要記事
索 引

 

《醫學人文叢書》總序∕謝博生

  人文在傳統的意義是重視人的尊嚴,強調人的價值;在現代的意義則是強調人在世界的角色不是主宰者,而是與萬物和諧的共生者。人文學科的範疇涵蓋了與人的價值、人的意義相關的學問,構成了關於人的價值和精神表現的知識。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體驗到真理的博大,引導學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醫學以人的病痛、生命為對象,醫療是濟世救人之術,醫學教育以培養具備悲天憫人胸懷的良醫為目標。醫師治病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利慾,而是為了解除人的痛苦,恢復人的健康,增進人的福祉。人文教育是醫學教育的根本,在西歐的大學,從中世紀開始,人文課程就是醫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修習醫學的學生必須先完成一般的人文課程。

  十七至十八世紀,自然科學的理論與發現被應用到醫學,科學與醫學的結合,促進了醫學的進步,醫學成為科學的一門分支,醫學教育的內容隨之發生變化。十九世紀開始,臨床醫學逐漸科學化,科學課程的份量隨著增加,人文教育的理想逐漸褪色。到了二十世紀,科學知識大量累積,科學技術迅速進步,醫學教育偏重於科學知識傳授及技術訓練,人文教育更受到忽視。

  醫學教育應是科學與人文並重的教育,人文教育未受重視,造成了醫學人文精神的式微,醫業執行的重點由對病人的關懷轉變為對疾病的診療,醫師將病人的身體視為是疾病寄附之處,內科依需要給予藥品,外科依需要加以切除,病人心理的調適及感受,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都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醫學人文精神式微的結果,醫療逐漸遠離人性化,年輕醫師過度依賴高科技檢驗,對於醫療科技衍生出來的倫理問題未能深切體認,對於各種新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經濟效益也未能深入認識。再者,商業介入醫療,健康及健康服務的觀念被扭曲,醫師的尊嚴及地位被貶低,醫療資源浪費,醫病關係惡化,醫療糾紛增加,醫療費用高漲,整個醫療專業產生危機。

  在即將步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科技導向醫學的困境日趨明顯,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瓶頸。為了克服此一困境,醫學逐漸朝向由生物-心理-社會面向來全方位看待健康與疾病,注重病人的心理調適及疾病對病人情緒、社會活動等方面的影響,並強調必須將健康和疾病放在個人與社會的背景下進行綜合性的探討。

  在生物-心理-社會導向的醫學模式之下,健康維護從醫療主導的單一體系,轉變為醫療、保健、預防、康復的綜合體系;從一位醫師、一張處方和一種手術的純醫療觀點,轉變為病患主動參與、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並重的多元觀點。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醫學已經超出純自然科學的範疇,將目光放寬到生物體外的各種影響健康與疾病的因素,如社會文化、自然環境、心理情緒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

  展望未來,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新模式,診療技術的更新,科技成果的應用,將使疾病的防治及健康的促進呈現新的面貌。醫學研究將從微觀探索和宏觀把握上推進發展,在微觀方面,科學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術將使醫學往更深的層次擴展,在宏觀方面,醫學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結合將使醫學在更廣的層次上進步。

  新時代的醫學模式及發展趨勢,要求醫學教育必須加強人文教育,重振人文精神,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取得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均衡。

  在科學教育方面,除了生物科學之外,還要注重「人的科學」,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醫療專業的執行基於科學知識及技術,因此必須讓學生深入了解疾病診斷與治療的相關知識,養成優異熟練的臨床技術。知識不斷在更新,技術不斷在進步,因此必須重視培養主動學習及生涯學習能力,能夠隨時充實知識、改善技術。

  在人文教育方面,必須樹立理想人格的典範,提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深入體察病人的感受及病人所期待的慰藉,經由與病患的互動中體驗醫學的藝術面及人性面。此外,也必須讓學生經由前輩醫師的熏陶中學習良醫風範,培養道德情操;經由與文史哲及藝術作品的接觸中豐富自己的人生,陶冶健康的心性。

  台大醫學院始於一八九七年四月,至今年屆滿壹佰年,我們以出版《醫學人文叢書》做為紀念建院百週年的獻禮,希望這套叢書能夠協助學生體會醫學的人文、倫理內涵,激盪學生思索與醫學相關的人文問題,引導學生確立價值取向,追求完美人格。敬祈醫學界先進惠予指教與鞭策,也歡迎讀者多多提供意見,作為改進的指針。

公元1997年4月12日

自序

  現代醫學的診療技術於公元1865年由西方傳教士引入台灣,1895年開始,日本人將現代醫學的教育、學術研究及醫療體系移植於台灣,並以政府的力量加以推廣。台灣醫學會成立於公元1902年,見證了整個二十世紀之中,現代醫學在台灣播種、萌芽、成長、茁壯、開花、結果的歷程。在日治時代及台灣光復初期,台灣醫學會是台灣島上唯一的醫學會,學會的菁英會員推動了醫學及醫療的進步,學會的學術活動發揮了傳播新知的功能,學會的雜誌記錄了學術研究的成果。對於台灣本土醫學發展的研究而言,台灣醫學會的文物資料具有珍貴的價值。

  醫學史料跨越人文與科學,打破時空界限,能夠拓寬醫學生視野,振作朝氣,在醫學教育方面有其重要性。筆者於1995年8月接任台大醫學院院長後,即設置文物史料委員會進行百年院史之編撰,保存整修二號館以展示本土醫學文物,並成立醫學人文研究群進行本土醫學史料之收集、整理與研究。1998年11月筆者另接任台灣醫學會理事長,有鑑於台灣醫學會的學術活動記錄是研究台灣本土醫學發展的珍貴資料,乃利用院務餘暇加以整理並製成數位化記錄,以期永久保存,供後來者做為研究之材料。結束此一工作後,深感台灣醫學會的成長過程及現代醫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過,非常值得介紹給醫學院學生參考,乃有本書的撰寫。

  本書以台灣醫學會為主軸,簡述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為止台灣在醫學教育、醫學研究、醫業執行及公共衛生等領域的重要變遷。過去一百年間現代醫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過,不但影響著現在及未來的台灣醫界,也同時影響著現在及未來的台灣社會。希望本書能有助於讓醫學生認識台灣過去一百年醫學發展的過程,培養關懷社會的情操,成為一位以幫助病患為志業、以服務社會為終生理想的良醫。

  以本土醫學發展的觀點而言,20世紀前半可說是本土化的奠基期,日籍學者於此一期間在台灣的醫療衛生服務、醫學人才培育及學術研究確實有其貢獻,而在光復初期百廢待舉之際,本土學者在困難的環境中艱辛拓荒,短期間內使台灣的醫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並能與世界接軌,其成就更令人敬佩。無論是在日治時代或在光復後,屬於台灣社會菁英分子的醫學界人士,在百年間曾對台灣現代醫學的進步及發展做出貢獻的何止千百。由於本書內容所著重的是與現代醫學發展有關的具有影響性事件的探討,而不是個別人物及其事蹟的介紹,因此,書中各章只能就與所探討事件相關的代表性人物做簡要記述,不週延或失之主觀之處在所難免,敬請醫學界先進見諒並對書中內容不週延之處惠賜指正。

  壹佰年來,台灣現代醫學的發展與台大醫學院的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卸下台大醫學院院長職務前夕完成本書,內心頗多感觸。過去一百年為台灣醫學發展奉獻心力的許多本院前輩,其事跡與人格已成為醫學院傳統的一部份,影響這一代的學子,他們的努力曾經改變了台灣的醫界及社會,而百年來本院的教師及校友一直是台灣醫界及社會的中流砥柱及向上提昇的力量,希望現在及未來的學生能夠傳承前輩、師長及校友的精神,繼續為台灣醫界及社會的發展而打拚。

  承蒙台灣醫學會楊泮池秘書長及諸位同事協助整理學會史料,台大醫學院李明濱教授為本書校閱、梁繼權副教授設計封面,三弟謝長宏教授提供修正建議,特申誠摯謝忱。最後,謹借本文向近幾年來對於我在台大醫學院推動教育改革一直給予關心、支持的陳維昭校長及協助我在台灣醫學會推展會務改進的諸位師長、好友表達衷心的感謝。

謝博生  謹識
公元2001年8月

  • 商品貨號:978-957-01-8913-1
  • 出版日期:2004-10-08
  • ISBN:978-957-01-8913-1
  • 頁數:174